1998年,72岁的抗战英雄马丹林卧病在床,他那价值100亿元的儿子
1998年,72岁的抗战英雄马丹林卧病在床,他那价值100亿元的儿子马未都毫不犹豫地叫停治疗:“拔掉管子,停止治疗吧!”
病房里充斥着消毒水的味道和医疗器械的单调声响。72岁的抗战英雄马丹林正躺在病床上,身上插满了维持生命的各种管子,气息微弱但神情平静。床边站着他的儿子马未都,这个被誉为“京城第一收藏家”的亿万富翁,此刻却面色凝重,心中波澜万丈。
马未都的目光落在父亲那因病魔折磨而日渐消瘦的面容上,脑海中浮现出父亲曾经的英勇与坚毅。作为抗日战争中的幸存者,马丹林历经战火纷飞,九死一生,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崛起。然而,此刻,他却无力抵抗病魔的侵袭。医生告诉马未都,父亲的病情已经恶化至晚期,即使继续治疗,也不过是徒增痛苦罢了。
马丹林早已看透了生死,他多次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愿望:不愿继续接受无谓的治疗,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能有尊严地离开。尽管马未都明白父亲的意图,但他内心依然充满矛盾和挣扎。作为儿子,他如何能够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放弃生命?然而,作为一个深爱父亲的人,他又如何能忍心让父亲继续承受无尽的痛苦?
马未都决定与医生进行最后一次讨论。他询问医生,如果继续用营养液维持生命,父亲还能活多久。医生沉默片刻,缓缓回答:“大概还能维持半年。”马未都接着问:“那如果拔掉所有的管子呢?”医生的回答无情却真实:“大约只能再活七到十天。”
听到这个回答,马未都的内心犹如翻江倒海,悲痛不已。他知道,这一决定将意味着什么。最终,他做出了一个痛苦却坚定的决定:尊重父亲的意愿,停止治疗,让父亲安详地离去。
“拔掉管子,停止治疗吧。”马未都声音低沉,但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。这一句话让病房内瞬间陷入了寂静。医生们面面相觑,他们不理解这个身家百亿的大人物,为什么舍得放弃父亲的生命?然而,马未都的内心已经下定决心,他宁愿让父亲在最后的时光中得到安宁,也不愿让他继续忍受病痛的折磨。
尽管医生一再提醒,停止治疗意味着马丹林的生命将很快走到尽头,但马未都依然坚持己见。下午,他办好了父亲的出院手续,把他接回了家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马未都推掉了所有的工作,陪伴在父亲身边。他知道,这将是他与父亲共度的最后时光。
回到家后,马未都陪着父亲四处游览,走遍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,也带他去看了祖国的大好河山。马丹林的身体虽然虚弱,但心中却充满了平静和满足。他的嘴角时常挂着一丝微笑,仿佛在说:“孩子,你做得对。”
在这段时间里,父子俩经常回忆往事。马丹林给儿子讲述抗战期间的种种经历,提及那些为了祖国献出生命的战友。每当谈及这些,马未都总是默默地记录下父亲的每一句话,仿佛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对话。马未都从父亲的故事中,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,也更加明白了父亲对于生死的淡然态度。
第四天的夜晚,马丹林在睡梦中悄然离世。他的面容安详,仿佛只是从容地走向另一个世界。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,马未都跪倒在病床前,泪流满面,他握着父亲冰冷的手,久久不愿松开。
马丹林的葬礼简单而庄重,马未都为父亲精心选择了一块墓地,并亲自撰写了99字的墓志铭,以纪念父亲光辉的一生。他用最真挚的文字,记录下父亲的英勇、智慧与无私奉献,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。
马丹林的离去,给马未都带来了巨大的悲痛,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决定。他知道,父亲以最体面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,没有受过多的痛苦,这正是他对父亲最后的爱与尊重。面对媒体,马未都平静地说道:“父亲临终前很体面,没有受太多罪。”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释然。放弃治疗并不是对父亲的不孝,而是对父亲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愿的尊重。